English 中文
学生 教职工 校友 学生及访客
学院概况
从伙夫到博导

从伙夫到博导

——记农工党湖南省委会副主委、湖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人大代表李松龄教授

 

 

采访李松龄教授之前,有人向我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李教授以前还在农村中学干过食堂大师傅呢!”这更加激发了我的采访兴趣,毕竟从一名伙夫到全国重点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人生跨度实在太大,甚至还有点超乎想象。岁月沧桑,李教授又是怎么从伙夫到经济学教授的?

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炊事员

李松龄教授出生于湖南郴州市安仁县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小时候的松龄个头比不上同龄人,可脑袋特别大,眼睛也大而有神,同伴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大脑壳”。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禀性聪颖的“大脑壳”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数理化更是拔尖,上课时一些刁钻的提问经常让老师难以“下台”。那时他们学俄语,人家背课文从头背到尾,李松龄能从尾背到头,且一个单词不落。邻居们常对他父母夸道:“这小子今后肯定会有出息。”

可命运总爱跟人开玩笑。高中毕业那年,高考尚差10余天,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取消高考,上大学靠推荐,李松龄作为回乡知青在家务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1年,李松龄被村里安排当民办教师。由于舅舅当时是地主成分“根不正苗不红”,因此,上大学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文革”期间的1973年曾恢复一次高考,李松龄考了全县最高分,可最终不仅没被录取,反而作为“只专不红”的典型,在全县教师大会上点名批评。那段日子,是李松龄人生中最黑暗的岁月,他满怀着希望,可命运总把他推向绝望的边缘,梦寐以求上大学的理想再一次破灭。

1976年,当炊事员的老爸“荣退”了,李松龄顶职也操起了锅碗瓢盆,这可是他第一份正式工作。但做菜他并不在行,只好干烧火、洗碗等“下手活”。半年左右,一位赏识他的中学校长认为这太屈才,便以工代干把他调过去教书。

恢复高考后,李松龄心中沉埋已久的夙愿再次萌发,他呼吸到了春的气息。高考,在如今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机会,可李松龄却等了整整12年。已是3岁小孩父亲的他,和学生们坐在了同一个考场。最后,他再次以全县最高分被湖南大学数学系录取,“理科状元”来自中学“伙头军”,成了县里的头条新闻,他所在的中学更是沸腾了。

在学术的海洋里遨游

“挫折确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如果在挫折前输掉了信心,那永远只会是挫折,只会留下伤痕。”回首这段尘封往事,李松龄感慨地说,“其实,做学问同样如此,首先需要有自信心。”

1982年,34岁的李松龄分配到原湖南财经学院经济系从事教学工作。1983年,他怀着斗胆一试的勇气将自己的论文《关于投入产出系数确定法的一点商榷意见》寄往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技术经济》,没想到一炮打响,不仅在首篇刊发,还被另一权威刊物转载,这一成功激起了他搞研究的热情。

从此,李松龄教授一发不可收18年里,他共在《财政研究》、《当代经济研究》、《经济评论》等#$余种全国知名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中心摘录复印30余篇,主持完成原湖南财经学院历史上首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过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10多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出版《产权理论与企业制度改革》等专著8部。

李教授认为,从事经济研究能否取得成功有3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一是要善于抓住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要独具慧眼,独具匠心;二是要持之以恒,不能浅尝辄止;三是要有胆有识,讲究方法,既继承又不能拘泥,既坚持又不能保守,既开拓又不能冒进。

1990年前后,当人们谈论“利益机制”、“市场经济”还是半遮半掩、羞羞答答甚至还有“狼来了”的感觉时,李松龄教授就果断地抓住了这一点,撰写发表了《论投资与利益导向》、《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结合》等15篇论文,对市场经济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性研究。其后,邓小平同志南行讲话,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这使他更加坚定了信心,相继撰写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权利结构》、《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等大量论文,在经济理论界引起广泛的反响。与此同时,他还对产权理论、企业制度理论的见解,形成了经济理论界的一家之言。

在他众多科研成果中,李教授对1999年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劳动价值论:市场经济运行的理论基石》最为满意。该专著是他多年来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深入研究的结晶,并首次将稀缺性和动态性的概念引入劳动价值论,成功地解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中的有关问题,回答了困扰中国经济理论界多年的诸如“公司制改革是不是对公有财产的否定?”、“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否矛盾”等问题。

参政议政进诤言

掷地有声的系列科研成果奠定了李松龄教授全国经济理论界知名学者的地位。1995年,“大器晚成”的他47岁还是“破格”晋升教授,1996年起,他连续两届连任湖南省学位委员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连续三次被评为学校的科研标兵,连续两次被评为湖南省的科技先进工作者。2000年,李松龄教授任校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校学位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委员。

教学科研活动之余,李教授还热心参加社会活动。1993年至1997年担任湖南省政协委员期间,他积极参加文史委员会的各项活动,为湖南省人文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积极和有成效的建议。1998年,他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更是肩负着人民的重托,积极参政议政。“两会”期间,共提出了“发展地方经济,缓和地方财政压力”、“基础设施建设也应防止重复建设”、“加快县属国有企业的改革”等建设性意见,参与提案40余次。1999年,在金融界两会委员代表座谈会中,他就有关金融体制改革的发言引起较大反响,《金融时报》314日以“发挥金融作用,配合各项改革”为题予以刊登;2002年,他就“零售商业发展问题”、“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规范股市发展”等接受多家中央媒体记者采访,其观点分别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等报刊发表。

不少人信奉这样一句名言,当你第一条腿跪下的时候,就要开始想到第二条腿该如何迅速地站起来。从李教授的身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人生中的一种韧性。确实,他曾走过一段坎坷不平的路,可岁月留给他的不是叹息与伤悲,而是辉煌与自强。“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姑且借用明代陈宪章的诗句为他祝福吧!

本文发表于《前进论坛. 2003,(03)

 

 

2016年4月13日上午,李松龄教授为庆祝湖南大学命名九十周年及岳麓书院定名一千零四十周年,特向学院赠送其书写的书法作品。时任院长张亚斌教授代表学院接受了这份珍贵的礼物。

李教授的榜书条幅上写着八个大字:“教之以德,齐之以礼”。此文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三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李教授根据学校的教育功能巧妙地将“道”改为“教”字,按照这种方法进行教育,学生首先会产生明确的是非观念,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反映了老一辈经贸人对学校、对学院教书育人工作的深切厚望。张院长激动地表示:感谢各位前辈学人给学校、学院工作的关心支持。全院教职员工一定会铭记前辈嘱托,传承和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光荣传统,为建设“双一流”的经济学院而奋斗!

 

人物介绍:李松龄,男, 1948年生,湖南安仁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生导师、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校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组成员和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十届省政协委员。先后任湖南财经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所长,院学位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分配在湖南财经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任所长、教授等职。2000年后任湖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工党党员、湖南省委副主委。第八届湖南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湖南省政协常委和法制群团委员会副主任,第一、二届湖南省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组成员、副组长,湖南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长,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研究会理事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李松龄长期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主要研究方向为宏微观经济学、价值理论与经济制度、公平与效率等。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过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省社科基金课题《劳动价值论的稀少性问题与我国经济制度变革的研究》、《公平、效率和分配问题的比较研究》等十余项。出版专著《劳动价值论:市场经济运行的理论基石》、《价值理论与经济制度》、《公平与效率的比较研究和产权分析》、《产权理论与企业制度改革》等8部。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主要有:《劳动价值论的稀少性问题研究》、《论使用价值的实现》、《劳动二重性的再认识》等十余篇;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的代表作主要有:《公平与效率的产权基础》、《公平与效率的理论综述》、《与时俱进的分配理论》等20余篇;宏微观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作有:《经济波动理论:“市场说”与“政府说”》、《国民收入决定原则:“价值说”与“财富说”》、《经济增长原理:“转换说”与“创新说”》等10余篇。

整理: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