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潘向东,经济学博士,新时代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证券业协会分析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理事会理事。历任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光大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所所长。先后在《经济研究》和《世界经济》等学术杂志发表过数篇论文。
有这样一位首席经济学家,他不仅深耕宏观经济、资本市场等领域,还是一位酷爱历史与物理学专著的读书人。
他,就是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在他看来,看“课外书”在某种意义上是能够激发工作生活热情的“催化剂”,是他研究工作中灵感和热情的源泉。
从“学渣”到首席经济学家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灵魂工程师,是燃烧不尽的蜡炬,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圣者。对首席经济学家而言,恩师更像一盏明灯,在迷茫时给研究者指引前进的方向。
记者与潘向东攀谈中,当讲到恩师——湖南大学经济学教授廖进中时,潘向东的脑海中浮现出二十多年前那个曾经迷茫自暴自弃的自己。那时,刚刚踏入高中校门的他突然面对父亲离世的噩耗,不知是当时用来逃避噩梦还是确实缺乏自制力,不更事的他便开始沉迷于读书之外的玩乐,直到后来无数次地看着家人和老师眼光中所暗含的期许,才逐渐从麻木到感动,重新回到努力学习的正确轨道上来。
他显然是幸运的,在最迷茫困惑之时,遇见了“指明灯”。“廖老师的书房里、湖南大学的教学楼里、图书馆前的草坪上、岳麓山的小径中、学校的马路边,都留下了我和恩师交流人生、畅谈世界、探讨经济金融问题的足迹。”
廖进中教会了潘向东如何正直地做人,让他感受经济学研究的乐趣,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告诉他一个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他常常对我说,‘读书的乐趣在于你可以跨越时空与智者交流,不仅帮你解惑,更让你品味到背后不同的人生’。记得他第一次见到我儿子所表现出来的兴奋,眼睛里所蕴含的那份喜悦,让我意识到他不仅是我的恩师,同时也像父亲一样关爱着我。” 潘向东说。
但人世间的美好往往逃不开遗憾抑或悲剧。2013年11月,身体一直不佳的廖进中最终没有战胜病魔,永远地躺在了湖南革命陵园。在恩师的追悼会上,潘向东心情异常平静地向恩师的亲人、以前的老师和同学们讲述着他与恩师的点点滴滴,同时暗自思考:该需要利用自己的休闲时间来加快为这复杂的中国经济说点什么、写点什么。“一个人不仅是个体,更是社会人。自己的所有研究成果,为自己国家的发展哪怕只做了一丁点贡献,你奋斗终生的努力也是值得的。”恩师生前的教诲弥漫在他的耳畔。
博士毕业后留在高校任教是许多研究者的向往,但潘向东却选择“市场研究”而放弃“教学研究”。“毕业后选择去了券商工作,可以说是被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朱武祥教授用激将法激励出来的。” 潘向东说,自从在读书和研究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享受后,他的职业规划其实一直是留在高校当老师,一方面是觉得从事传道受业和经济研究获取的成就感是无边界的,另一方面又有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不过,临近毕业之时,他与朱武祥教授交流了留校任教的想法后,朱武祥冲着他淡淡一笑,“假若觉得自己水平不错,那么就应该去投资银行的战场,关起门来写的兵书与在战场上锻炼写出来的兵书,读起来是不一样的。”就是受到这句话的鼓舞,潘向东经过十多年的酸甜苦辣,思考经济问题的视角和方法与以前已经完全两异,走上了业内知名、极具实操性的首席经济学家之路。
在研究中找到乐趣
5月的一个暖暖的上午,那道金灿灿的线,暖暖地照进潘向东的办公室,上午10点钟的精神振奋,也由此而来。阳光洒在他的办公桌和书柜上,那是一片让人眼前一亮的颜色。
《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第二卷)是潘向东近期闲时常读的书。费尔南·布罗代尔是本书的作者,在历史学界享有崇高的地位,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即已引入他的作品,这本书也是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作。书中精辟地叙述了一个地区(地中海地区)、一个时代(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历史,总字数150万字,行文严谨,史料丰富,是历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很难找到一件别的事情,比看书还让我振奋和快乐”。除了经济学书籍与报告,潘向东非常喜欢历史、物理方面的著作,看书不仅成了他的最大乐趣和爱好,也为他在经济学研究方面的造诣添砖加瓦。
“看历史方面的书,你会从欧美日等世界各国的历史演变中,看到经济环境变化状况;可以从他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历史层面,看到对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启示。”而不难发现,许多物理学术语,比如“共振”“混沌”“阻尼振动”,都走入了他的研究报告。
从无数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窥探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在某种意义上,经济学与物理学是相互相通的。“了解了物理学,你就可以了解自然的原委和底细,去思考有些现象比如灵魂到底存不存在,有时哲学没有告诉你的,或许物理学会告诉你。”
“就像是福尔摩斯断案一样,需要搜集观察各种各样的数据、政策、性格、背景、决策者谈话、天气状况等这些蛛丝马迹,运用逻辑推理及不同的理论推演”。“作为一个研究者,要在研究本身的过程中寻找乐趣,否则如果是出于功利或者其他目的去做研究,则很难支撑下去”,谈及多年的宏观经济研究,他觉得最大的成就感来源于对经济运行逻辑的发现,整个过程充满探索的乐趣和向往。
要从更多视角去理解经济和金融
其实,业界一直有一个疑问:经济学家们都整天钻研经济、金融数据指标,为何做投资还会不赚钱呢?而且,即便经济学家说股市不靠谱,为何大家还愿意听呢?
潘向东向记者举了一个真实的案例:2015年6月初,当时市场异常活跃,很多业内人士都觉得政策红利引导市场会走牛。那时一个国内很知名的经济学家找到他,说他们机构的银行账户上有两千万闲余资金想做点投资,希望潘向东给他推荐靠谱投资机构。“我当时劝他说,我觉得市场非理性比较大,假若不怕亏,可以考虑推荐。但他一听到我说短期亏的概率较高,就没有参与。但同样遗憾的是,后来市场出现非理性下跌,市场逐步冷清,直到现在,当市场赚钱效应已开始显现的时候,他却再也不与我谈论他们机构有闲钱可以做投资的事情了。”潘向东说。
要解释这一现象,就需要从更多视角去理解经济和金融。潘向东表示,经济的运行本身属于非线性的动态系统,所谓非线性就是在任何一点上都可能会发生突变,经济运行的动态性在于经济运行到新的均衡点,结构和方向都会发生变化。但我们学习西方经济学,探讨更多的都是静态的、线性的经济运行。经济学家探讨的问题更是在强假设条件下的“真理”,自然偏离现实。在非线性动态条件下,经济运行出现“蝴蝶效应”是最正常不过。因此,经济学家们擅长的静态线性预测,出现预测结果与现实运行南辕北辙,也就不意外。这也就能解释为何很多经济学家的预测不靠谱,为何自己做投资会出现亏损的原因了。
但做投资更看重的是结果,脱离现实的逻辑预测即使讲得再漂亮,最后预测结果偏离现实结果,在很多投资者看来,带来的可能不仅仅是“噪声”,更是坑他们的“伪研究”。投资决策的形成不仅受到经济运行影响,还受国家对资本市场政策影响,海外金融环境影响,以及投资者情绪影响。与经济运行一样,其他任何影响因素也都呈现非线性动态特征,他们对资本市场运行的影响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程度完全不一样。因此,对其运行态势判断都需要保持审慎灵活。
他表示,研究的科学性越强,需要假设条件就越苛刻,偏离现实就越远。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用科学方法研究经济的经济学家,研究水平越高、研究得越深入,所做的预测可能越不靠谱,做投资亏损就越严重。这也就能解释在经济史上投资赚钱的经济学家,要么是从实业转行的经济学家,例如李嘉图;要么就是反主流的经济学家,例如凯恩斯和塞勒,或者是经济学研究做得很一般的经济学家。
作为投资者,其核心竞争力是在众多影响因素中能凭借着经验把握住影响资本市场最核心的因素,尽管这些核心因素随着资本市场变化而不断变化和更替。但这些核心竞争力经济学家不可能‘越俎代庖’,经济学家们只能够给投资者提供经济方面的分析,仅仅提供一个决策的影响因素。“这也就能理解,为何经济学家说股市不靠谱,机构投资者也还是很愿意听他们说。他们的水平不在于说得准不准,而在于能否通过详实的数据和逻辑告诉投资者,在他的研究领域发生了什么。” 潘向东直言。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温济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