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徐航天教授、李思萱博士研究生和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杨曦教授(通信作者)的合作论文《城市人口规模与政府供地结构:纳入民生设施用地的新视角》在《经济研究》2025年第2期刊出。《经济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权威学术期刊。
该文基于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配置中各类功能用地的供地比例变动,本文发现民生设施用地的出让占比在过去十多年快速上升,工业、居住和商服等用地的占比则趋于下降,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土地出让逐渐从侧重工业和住房开发,转向重视民生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然而,现有研究较少将民生设施用地及其特征纳入政府供地结构的分析。关于我国的城市建设用地配置,现有文献主要从区域和城市间分布的角度,探讨了土地空间配置对人口迁移和福利等的影响;关注城市内部土地功能配置的文献,则主要考察了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商服用地间的结构问题。有别于现有研究,本文将民生设施用地纳入政府供地结构的分析,探讨了居民公共服务需求和城市人口规模对于政府供地结构的可能影响。
本文首先构建了理论模型,将民生设施用地以非市场化(或半市场化)方式为主出让,及其通过影响城市宜居性(而非实际工资)直接作用于居民福利的特征,纳入政府土地供给决策分析,探讨在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受指标约束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如何协调民生设施用地和工业、居住等用地的配置比例,以最大化居民福利。其次,基于2007—2020年微观土地出让数据和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常住人口数据,采用截面回归、工具变量和面板双向固定效应回归分析,发现:与模型分析的结果一致,城市人口增速与民生设施用地在出让土地中的占比显著正相关,与工业和居住用地出让比例显著负相关,这一特征在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中尤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在供给侧,人口净流入强化了城市土地供给约束,民生设施用地的容积率往往较低且不易变化,而其他功能用地的容积率一般随着人口的增加而提高,因此,当人口规模增加强化了供地约束时,地方政府倾向于策略性提高民生设施用地的配置比例、降低其他用地比例,同时提升其他用地的容积率;在需求侧,土地供给约束下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导致居民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关注度上升,政府若不增加民生设施用地的供给比例,有可能面临居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无法满足的问题,因此人均民生设施用地规模存在难以向下调整的特征。有别于现有研究大多关注“以地谋发展”模式下的政府供地扭曲行为,本文刻画了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和不同功能用地配置的约束强化机制,在土地供需关系(而非政策扭曲)维度,针对我国城市内部土地配置结构的变动提出了新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