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徐航天副教授为第一作者的论文
(合作者: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商学教授Hidekazu Itoh)被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JUE)接收。JUE是城市和区域经济学的Field Top。
传统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一般将运输成本作为外生变量,并将其纳入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运输成本变化对贸易流量,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及居民福利的影响。但运输行业本身具极强的密度经济,这一特征在集装箱运输中尤为明显,繁忙线路(比如东京-新加坡)的运输单价一般只有一般线路(比如东京-雅加达)的80%,同等距离的运输时间则仅为50%。这说明运输(或贸易)流量与运输成本之间的影响是双向,而非单向。这一双向关系在塑造交通地理中的作用一直未被实证研究证明。
文章利用日本“港口-县”层面的长期集装箱货运量数据分析了东北亚地区集装箱运输网络在近30年的演化,发现其运输结构由1980年代的阪神、京滨和釜山港三足鼎立演化为现在的釜山港一家独大。这很大程度上是由1995年的阪神地震引起。阪神地震尽管只震毁了阪神港,但震后阪神港货运量转移至釜山港,使其运输密度大幅度增加,运输单价得以快速下降,使其可以不断向周围地区扩张腹地。京滨港虽然完全未受1995年的地震破坏,但由于受釜山港密度经济的影响,其运输规模不断被釜山港压缩,大量集装箱运输公司将货物从京滨港转移至釜山。这一机制进一步影响了部分地区的运输比较优势结构,间接带动了该类地区的制造业结构转型。
这一文章的主要贡献为:在文献中首次基于密度经济对塑造交通地理的影响做了实证评估;在已有文献基础上进一步证明了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多重均衡的存在,说明短期的积极政策(例如港口补贴等)可能形成运输网络的路径依赖,带来长期经济利益。
论文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411901730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