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李琳教授、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后、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讲师黄拓夫(通讯作者)和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欧阳晓副教授合作撰写的学术论文《中国县域城乡产业融合水平测度及其时空格局研究》在《地理研究》2025年第4期刊出。《地理研究》期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重要学术期刊。


主要观点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城乡发展脱节也成为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城乡融合作为中国现阶段的重要发展战略,旨在解决长期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可持续经济增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减轻城市化压力,促进全国范围内的协调发展。然而,基层的城乡产业仍存在诸如公共服务不均、要素流通不畅、产业体系滞后、产业链条割裂和经营主体分散等问题,导致城乡产业融合的基础不牢,融合的动力不强,融合的保障不足,严重制约了融合的进度。因此,亟需对中国县域层面的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全面测度,探究中国县域层面城乡产业融合的时空格局、形成机制,识别县域城乡产业融合面临的类型问题,从而为推进县域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差异化调控思路。
县域作为城乡融合的“桥头堡”,是中国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区域。以中国县域为对象,采集多维大数据构建城乡产业融合综合测度体系,采用空间统计分析、自组织分类、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综合分析中国县域城乡产业融合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中国县域城乡产业融合整体呈现“反L”型两阶段上升趋势,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梯级分化。县域城乡产业高融合区域呈“极点—轴带—连片”动态演进格局;融合的高高集聚区域由沿海向内地,由北向南扩散,而低低集聚区比较稳定在西部地区;不同县域融合程度不同,可分为均衡成熟型、动力追赶型、高速成长型、潜力优势型和融合起步型五类,总体呈“金字塔”结构;推动县域城乡产业从独立、分割走向深度融合的,是县域本底因素、互动因素和统筹因素的共同作用。三大因素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内外力推动下,协同激发城乡产业链的相互渗透、关联、重组直至融合发展;最后给出政策建议:应通过板块之间的互动,将优势模式和市场需求传递到内陆地区,带动融合“滞后区”。均衡成熟型与高速成长型县域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本底优势加强产业互动;动力追赶型与潜力优势型县域需先立后破紧扣优势产业,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有序承接产业转移;融合起步型县域应补齐基础短板,推进农业链纵深发展,推动融合向多轮驱动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