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服务

湖南日报:增强自主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19-09-17 23:23)

肖皓

近年来,随着“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湖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产业规模、产业链水平均大幅提升,产业结构已实现“三二一”转变,新增 “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国家重点服务业企业)6500多家。日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这对我省产业继续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标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的发展思路,湖南产业在以下四个维度存在再造提升空间:一是产业协同性。产业协同性是指区域范围内产业一体化的相互协作形态。长三角地区已开始从“产业飞地”向“科创飞地”协同新业态升级,湖南产业一体化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产业链韧性。产业链韧性关系到产业抵御外部冲击能力,主要在于“卡脖子”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是否可以独立自主供应或者有可替代的供应商。对湖南而言,提升产业链韧性应围绕优势产业链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从而做强产业链而不是简单做大产业门类;三是价值链攀升。产业价值链攀升的核心是产业要素投入结构的高级化,如高技能劳动力、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全要素生产率等。当前,湖南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1.94%,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申请和授权专利增速较快与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共存;四是创新创业环境。在缺乏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难以实现要素有效配置,在无序竞争或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则难以形成“自主研发”主导的产业路径。湖南应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成为传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产业高地。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归根到底是要提升自主能力。当前,湖南应充分考虑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新业态,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把握好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创新型省份建设等历史机遇,全方位夯实自主能力基础,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在深化产业协同中巩固自主能力。

在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推动下,产业融合已成为重塑产业结构、跨界创新的重要手段。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的融合,特别是互联网+制造、人工智能+制造、制造+服务等融合模式,推动了全链条产业升级、跨产业升级。其中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产业间协同的新业态,可使企业通过优势资源协调互补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拓展自主能力。比如中联重科在产品、制造、决策等方面实现了智能化,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工业互联网增值服务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了工程机械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湖南与珠三角、长三角一直有着较为紧密的产业合作,应加快探索“科创飞地”模式,在区域产业协同中巩固自主能力。

——从突破“卡脖子技术”中挖掘自主能力。

企业既是市场经济主体,也应该是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有效调用相关资源,合力突破“卡脖子技术”,是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及竞争力、培育企业自主能力的必然选择。比如早在2010年,湖南省科技厅、长沙市科技局就和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共同出资3000万元,探索了政府和企业联合向全国招标设立科技重大专项以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先河。近年来,三一重工不断攻克关键技术,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了优势地位。

——从要素结构升级中获取自主能力。

科技创新是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形成自主能力、获取技术垄断利润的关键驱动力。一方面,要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大趋势中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路径与重点,通过产业选择与产业链升级实现价值链攀升;另一方面,要从科技创新的源泉出发,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和科技金融等高级要素对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积极作用。比如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汇集了各类高级要素,应在新材料、装备制造、超算等领域大胆探索“产业链”“产品链”协同创新的要素配置新模式。

——在创新创业环境中锻炼自主能力。

优化营商环境、激励创新创业,对于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至关重要。2019年,湖南以“最简的审批、最宽的准入、最优的服务、最高的效率、最省的费用和最规范的监管”为目标,在全省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执行年”活动。为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实施,建议建立共性技术平台以解决通用技术外部性问题、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保障创新收益、提升专利成果转化率以释放技术的市场价值。

(作者系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